----更新时间:2022-07-06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简称中宣部或中共中央宣传部)是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是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之一。
机构沿革
(以下内容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提供 )
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蔡和森分管宣传工作。
1924年5月,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中央分设组织、宣传、工农、妇女各部,罗章龙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925年1月,党的四大决定在中央宣传部下建立编译委员会,彭述之任宣传部部长,蔡和森、瞿秋白任委员。
1927年5月,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瞿秋白任宣传部部长。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瞿秋白继续任宣传部部长。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撤销宣传部,在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之下设立组织局,组织局下分设文书、交通、会计、组织、宣传、调查出版、分配、军事、特务等科,宣传科工作由尹宽、曹典琦负责。
1928年7月,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决定,中央工作机构设宣传部,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9月9日中央常委会会议决定,中央宣传部分两个科:宣传科、教育科。蔡和森、李立三、瞿秋白、沈泽民先后任宣传部长,陈原道、王稼祥先后任秘书。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宣传部工作由博古(秦邦宪)负责。10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内部分工,宣传部工作由吴亮平负责。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后,张闻天(兼任)、吴亮平、凯丰(何克全)先后任宣传部长。1939年8月,中央宣传部与中央干部教育部合并为中央宣传教育部,张闻天任部长。
1940年10月,又改称中央宣传部。
1943年3月,政治局通过的《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确定,中央宣传部由政治局及书记处之下的宣传委员会管理。中央宣传部内设编辑所,翻译及编著马列主义著作、苏联及其他外国的著作,编著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著作及课本。宣传部长先后由张闻天、凯丰、陆定一担任。副部长有杨松、陈昌浩、吴亮平、凯丰、李维汉、徐特立、赵毅敏。
1945年8月,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中央书记处拟出的中央各部、委机关和负责人名单,陆定一任中央宣传部长,陈伯达任副部长。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1946年11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廖承志主管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兼任宣传部副部长。
1947年3月,宣传部撤离延安,陆定一随中共中央在陕北工作;徐特立、陈伯达率一部分人员赴晋察冀边区,随中共中央工委工作;一部分人员留山西临县武家沟。廖承志赴晋冀鲁豫解放区,主要负责新华社工作。
1947年6月,宣传部设教育研究室,8月设文艺作品评判工作筹备小组。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三部分工作机构在平山会合后,宣传部机关驻河北省平山县东柏坡。由于部务会议成员徐特立在阜平县温塘村(后搬到平山县陈家峪)负责编辑新的中小学教科书,陈伯达筹办马列学院,经常参加部务会议的只有陆定一、廖承志、胡乔木三人。因此,9月,宣传部部务会议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张仲实列席部务会议。11月,宣传部部务会议决定,在人员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部内暂分小组进行工作,设编审组、党内教育组、普通教育组、翻译组、出版组、文艺组、图书馆组等,并决定成立广播管理处。
1949年3月,中央宣传部由河北省平山县迁入北平市(今北京市)。
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陆定一、习仲勋先后任部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长陆定一被批斗、撤职。1966年5月,陶铸兼任部长。1967年1月,陶铸被批判。6月,王力、关锋、戚本禹宣布撤销中宣部,开办中宣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由部内群众组织负责人(时称勤务员)组成八人小组负责具体事务。
1968年7月,根据中央决定,中宣部实行军事管制。李虓、康应中先后任军事管制小组组长。
1975年9月,军事管制小组撤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恢复成立中央宣传部。张平化任部长。[1]
机构职能
中宣部的主要职能是管控意识形态、新闻出版甚至教育方针。它对中国大陆与媒体、网络和文化传播相关的各种机构的监督以及对新闻、出版、电视和电影的审查,另外对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也有监督权,在省级及省级以下文化与广播电视行政管理机构由同级党委宣传部管理。
其主要职能是:[1]
负责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
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的各新闻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搞好舆论引导;
从宏观上指导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
规划和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受中央的委托,协同和会同有关部门对宣传文化系统的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联系宣传文化系统的知识分子,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负责提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和法规;
同时还要按照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做好宣传文化系统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为中央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全局工作提供舆情信息的服务,并且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宣传文化系统的舆情信息工作;
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调研,提出政策性的建议。[1]
机构改革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牌子。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
组成部门
新闻局
中宣部下设机构,局长为明立志
新闻阅评组
中宣部下设机构,隶属新闻局之下,不定期发行内部刊物《新闻阅评动态》,该组组长刘祖禹,正局级阅评员柴全经。
其他
此外,中宣部内设机构有办公厅、干部局、研究室、理论局、宣传教育局、新闻出版局、文艺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机关管理局等。
机构领导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部长:黄坤明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2]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聂辰席、蒋建国、徐麟、孙志军、慎海雄、庄荣文、梁言顺、傅华、张建春、吕岩松[3]
历任领导
李达(1921年8月—1922年7月,以主任身份)
蔡和森(1922年8月—1923年6月,往后曾转任委员)
罗章龙(1924年5月—1925年1月)
彭述之(1925年2月—1927年3月,以主任身份)
瞿秋白(1927年4月—1927年4月,於武汉汉口,以原委员身份晋升)
蔡和森(1927年5月—7月)
瞿秋白(1927年8月—1927年10月,此为中央临时政治局负责人身份之兼任)
罗绮园(1927年11月—1928年6月)
蔡和森(1928年7月—1928年10月)
李立三(1928年11月—1930年12月,此期间中宣部曾更名为中央宣传鼓动部)
沈泽民(1931年1月—1931年4月)[1]
张闻天(1931年4月—1934年12月,其间曾由杨尚昆或潘汉年暂任)[1]
吴亮平(1935年1月—1937年7月,后由张闻天兼任,吴转任副部长)
张闻天(1937年7月—1942年12月)
陆定一(1943年1月—1952年12月)
(注:1943年—1945年8月曾隶属於精简后的中央宣传委员会之下,初期曾由凯丰任代理部长。)
习仲勋(1953年1月—1954年6月)
陆定一(1954年7月—1966年12月)
陶铸(1966年12月,1967年初被四人帮实行军管,部门在四人帮倒台后解散)
耿飙(四人帮倒台后成立之中央宣传组)
张平化(1977年7月—1978年12月)
胡耀邦(1978年12月25日—1980年3月12日)[1]
王任重(1980年3月12日—1982年4月)
邓力群(1982年4月—1985年8月)
朱厚泽(1985年8月—1987年2月)
王忍之(1987年2月—1992年12月)
丁关根(1992年12月—2002年10月24日)
刘云山(2002年10月24日—2012年11月21日)
刘奇葆(2012年11月21日—2017年10月)[1]
黄坤明(2017年10月——)[4]